首页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江苏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的?吴政隆省长这样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6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8月23日(星期五)上午10时,请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吴政隆介绍“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江苏实践”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会上,新华社记者这样提问:“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江苏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出台了哪些举措,让山水田园更加秀美?”

跟着小环一起看看吴政隆省长是如何回答的吧。

生态环境事关可持续发展,也事关民生福祉。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承载了5.8%的人口、创造了10.3%的经济总量,为全国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就是“环境美”,明确要求江苏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杆。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6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均为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与实施“大气十条”的2013年相比,全省经济总量由5.9万亿元增加到9.26万亿元、增长了56.9%,但PM2.5平均浓度由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34.2%;空气质量优良率从60.3%提升到68%,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与实施“水十条”的2014年相比,全省经济总量增长了42.5%,但104个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从61.5%提升到69.2%、提高7.7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到1%,下降2.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继续保持了6.5%的中高速增长,但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3%,国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同比提高20.2个百分点,所有国考断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断面均消除劣Ⅴ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重点在四个方面发力:

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太湖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六个专项行动,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决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着力加强沿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重点是优化沿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大幅度降低生产性岸线开发使用强度,把更多岸线资源还给母亲河、留给老百姓。我们计划通过空间布局调整和沿江整治,每年在长江沿岸造林绿化5000亩以上,打造沿江绿色生态廊道,2025年基本建成岸绿景美、绵延千里的沿江美丽生态带。

三、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一方面,按照调高、调优、调绿的要求,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着力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另一方面,按照全省各区域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解决“重化围江”等突出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生态红线保护及转移支付制度、水环境“双向”补偿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加大环境损害公益诉讼力度,进一步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保障。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江苏一定能够走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把“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